【影展專訪】青少年友達,從無視到對視彼此:專訪《巡演轉學生》導演藤⽥直哉、演員松藤史恩
文/路宗恩 ▪ 編輯/游千慧 ▪ 核稿/Velma
埋藏於心的青春電影,無論是晨曦初露或暮色蒼茫,偶然想起,總能會心一笑。好比今年初上映的《青春18×2 通往有你的旅程》,令人明白有遺憾的愛情,方能照見真實人性。不僅愛情片如此,今年雄影選映來自日本的《巡演轉學生》,也是某種青春情感流動的寫照。 |
《巡演》描述國中生裕貴在父親的大眾演劇劇團中擔任「女角」,他隨著劇團巡迴演出,為了工作,他周而復始地轉學。「我不需要朋友。」對裕貴來說,相遇是短暫的,待到下個月份來臨,一切皆如過往雲煙。直到他與叛逆的資優生阿建相識、熟稔之後,在學校總是獨來獨往裕貴重新理解並感受到友誼。
2024年高雄電影節邀請到導演藤⽥直哉,以及飾演裕貴的16歲演員松藤史恩,與觀眾聊聊關於這部片的緣起與幕後趣事。
◉ 藤⽥導演的電影以「大眾演劇」(⼤衆演劇)作為故事背景?請導演先聊聊大眾演劇之於自己的意義。
藤田直哉:起初我不太清楚什麼是大眾演劇,因為我出生於北海道,大眾演劇團很少來到日本北部演出。我是到東京後才真正接觸到大眾演劇。由於我喜歡泡溫泉,而日本有一種豪華的「超級錢湯」,周邊常附設大眾演劇劇場,去久了我漸漸熟悉這門表演。也因為這個喜好,我認識了我的妻子,剛好她的祖母是大眾演劇的演員。 一連串因緣際會下,我發現周遭人也都喜歡大眾演劇,我就想,它可以融合到我的電影裡。
◉ 台灣觀眾比較熟悉的日本傳統藝術是能劇、歌舞伎⋯⋯請問歌舞伎與大眾演劇的差別在於?
藤田直哉:歌舞伎是江戶時代受到政府保護而逐步發展的表演藝術;大眾演劇卻沒有特別受政府支持。比起強調藝術價值,大眾演劇的前提是讓觀眾開心、透過演出達到賓主盡歡的目的。就如電影中演出的,大眾演劇的觀眾會在現場給演員小費,或是在演出時,會使用有別於傳統樂曲的偶像流行音樂 ,目的就是想讓觀眾更有親近感、更加樂在其中。
◉ 請問男主角松藤在接演這部電影前,對大眾演劇熟悉嗎?片中哪一場戲是令你印象最深刻的?
松藤史恩:我從事歌舞伎及舞踊的表演已有一段時間,之前曾聽身邊的人提過大眾演劇,但也就僅止於知道而已。在接到《巡演轉學生》的演出邀約後,我馬上跑去觀賞大眾演劇,看完後便產生了興趣,也非常佩服有這樣的表演形式。
印象深刻的部分,應該是結尾與淺香一起合跳舞踊秀的那場戲。當時是拍攝的前一天才收到編舞的影片,等於要在一天內把動作都記起來,但真正的大眾演劇演員本來就得在一天內、甚至數十分鐘內學完舞蹈動作。既然我飾演大眾演劇的演員,我也必須追上他們這種演出狀態。就是在那樣的心境下,我們成功完成了拍攝。
藤田直哉(導演補充):大眾演劇通常一天有兩場演出,且兩場是不一樣的劇目。平時大概是60幾個劇目在輪番上演,而排練時間通常只有30分鐘左右。演員們必須提前把劇情、舞蹈、台詞等等都牢牢記著,在那樣的環境中,大眾演劇的演員各個彷彿超能力者!
◉ 電影中有地下偶像(地下アイドル)這樣的角色,呈現她從偶像轉為大眾演劇演員的心路歷程,請問導演為什麼將「偶像」角色融入大眾演劇的劇情裡?
藤田直哉:其實我有追星的經驗,大約追了十年以上(笑),我追的就是那些很少人知曉的地下偶像。而大眾演劇演員跟地下偶像散發的氣氛非常相似。在舞台上,他們都與觀眾非常貼近,時常令觀眾產生戀愛感(日文稱「擬似戀愛」)。所以這兩種類型的表演,出發點其實很相近,都是讓觀眾走向「愛」的過程。與其說我想取得傳統(大眾演劇)和現代(地下偶像)的平衡點,倒不如說兩者都是「underground」,他們都要持續深耕以培養粉絲,以及與台上表演者的忠誠情感。
◉ 從歌舞伎到大眾演劇的演員,男主角認為兩種類型的演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?
松藤史恩:在事前準備方面,歌舞伎比較嚴謹一點,所有傳統的劇目都必須照順序演出,不容出錯、要演得非常精準。相比之下,大眾演劇比較有即興的空間。若是和舞踊相比,其實這部片中的「大眾演劇舞踊秀」,兩者的根源可說是相同的。但舞踊秀又更快節奏、更接近流行一點,所以我把我表演舞踊的經驗,都運用到這次電影演出上。觀眾可以發現我在劇中的舞踊秀片段,相較傳統舞踊,來得更輕快、更有節奏。
◉ 這部片更像是裕貴與阿建相互救贖的故事。請問導演如何揣摩青少年內心的困頓?跟自己的人生經驗有關嗎?
藤田直哉: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。我是小心翼翼地在處理這青少年的情緒。他們雖然是未成年,但仍有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,也是大人很難介入的。所以對他們的想法、心思還有生活模式,我都非常尊重。與其以大人角度去干涉這份自然的流露,不如讓演員直接發揮出來。譬如在導戲時,他們如果有自己想嘗試的表演方式,我都很鼓勵他們自由發揮,就是希望讓他們在工作現場可以很輕鬆、很享受、很自由。
◉ 裕貴與阿建的友誼很純真動人。在結尾時,他們的情感看似有點超越友誼,昇華成更細膩、更浪漫的情感。導演有什麼訊息是想透過這個安排來傳達?
藤田直哉:裕貴和建從相遇到分別⋯⋯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相遇,對於國三的少年來說,會是怎麼樣的心情,但我並不了解。如前述,我不想以大人視角干擾他們情感的自然流露,也不想在他們身上貼標籤。所以最後一幕的鏡頭,與其說想傳達我認定的意義,不如說我希望讓觀眾可以自由想像。
◉ 再回到演員的部分,正值青春期的松藤君,也有追過偶像嗎?現在的你如果面臨不安或迷惘,你會如何排解情緒?
松藤史恩:其實我對追星沒什麼興趣(笑)。不過我讀的是演藝學校,所以同班同學有人從事偶像工作。
其實我早在國中二年級時,便決定了當演員的志向。當時如果想升高中,同時又想兼顧演員工作的話,就會面臨在學校出席天數不足的問題。所以必須在升學和工作志向間二選一。但我並不想放棄成為演員,所以最後選擇了演藝學校,可以盡情發展表演事業,也不用擔心學校的出席。正因為我早早就決定朝演員之路前進,如同片中的裕貴毫不猶豫在志願表填上「演員」,所以我一路走來的迷惘比較少。
◉ 對於裕貴和阿建在片尾時的互望,你有什麼樣的感觸呢?
松藤史恩:以裕貴的角色來說, 才一個月的相遇就有如此交情,我也想過「兩人真的會變這麼要好嗎?」 但從裕貴一開始不敢、也不願正眼看阿建,直到他們最後正眼看著彼此。裕貴也好、阿建也好,彼此都帶給了對方不同的人生體驗,那是一段很難得的友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