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平面敘事到空間體驗-XR走動探索
沉浸未來—XR跨國產業對談
紀錄|吳怡嫺 攝影|顏歸真
▎主持人
︱鄭心 Moderator: Jimmy Cheng
▎與談人
︱約瑟芬.德羅貝 Joséphine DEROBE
《熊友靈》導演Director of bear my soul
︱文森.古特曼Vincent Guttman
法國沉浸式內容製作公司Small Creative執行長CEO of Small Creative
︱周東彥 CHOU Tung-yen
《穿越霧中》導演Director of Traversing the Mist
▎自我介紹-多人體驗是VR作品的新趨勢
文森.古特曼(下稱Vincent)是法國沉浸式藝術體驗公司Small Creative執行長,疫情期間製作多人全動態體驗作品。未來盼為博物館等場館提供更多體驗式作品。
周東彥導演《霧中》有20位觀眾一起體驗作品,在同志三溫暖裡創造體感的價值。而後《穿越霧中》和高雄市電影館合作也參加高雄電影節,有非常大的倉庫讓使用者盡情行走。周東彥來自劇場,單一觀眾體驗讓他感覺孤獨,因此希望作品是多人的體驗。
約瑟芬.德羅貝導演(下稱Joséphine)表明多人體驗就是未來。《熊友靈》是可單一亦可多人體驗的作品,因為「萬物有靈論」,睡著後靈魂會離開身體幾個小時和萬物交流。多人體驗可感受到觀眾一起哭、一起笑的強烈能量,打破藝術的邊界,未來新的作品也會是多人體驗。
▎營利與技術限制決定了作品發展為小規模
Vincent提到作品重視故事本身和觀眾體驗,然而公司也重視是否能營利。因此需要觀眾除了看還能互動,且要有更多使用者。開發規模確認了後,再來決定如何創作。
《穿越霧中》關於同志三溫暖的題材在影展有好評,但限制級影響了北美上映。周東彥導演自身曾經的體驗以及心中幻想,實現在影片和劇場中,透過虛擬世界,也藉觀眾的回饋給他前進的方向。
Joséphine也有相同的夢想,透過VR360可以從一個人的身上去體驗另一個身體的感受。新科技的體驗需要勇氣,也面臨工具的限制性,做為導演要考慮什麼要素要優先被呈現。《熊友靈》作品中和樹的對話、觸覺、視覺、聲音等等都是VR體驗的新科技。如果確認了是導演想達成的效果,那就是決定的形式。
▎多人體驗作品的互動性
主持人鄭心提及多人體驗作品常沒有互動,如《永恆聖母院》雖可一起體驗但難免枯燥。對此Vincent舉例不同互動的模式,若一群人像遊戲互動般按鈕才進階會有時間限制;連線互動有頻寬限制;也要考量觀眾是否會使用。觀眾間交談亦為互動,但互動不能影響作品敘事。
互動體驗需要學習,周東彥分享能在虛擬作品裡自由走動便對他個人有魔法。Joséphine同意互動體驗的重要,主張聲音設計可以讓觀眾進入作品的情境。在不同的階段要思考,如何反覆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。同時也有空間限制,創作時非常重要的是要思考是否到美術館、博物館等地展出,爭取更多觀眾。
▎未來的題材及展望
周東彥導演觀察到某些教育或藝術題材的作品較容易賣座或發行,主持人進一步詢問是否有其他題材能成功。
Vincent認為許多主題都可以體驗,寓教於樂、數位藝術、全家適合的內容等等,接下來他希望是帶來歡樂的作品。Joséphine希望每部片都能勾起觀眾情感上的反應,再透過互動發現不同的世界,體驗過《穿越迷霧》後,她感受到過往未曾感受到的,並期待未來能夠做到。周東彥導演則表示尚在思考新題材,可能會帶有一些政治涵意。
主持人提及更多大規模的作品甚至可到40人同時參與,將多人體驗帶到下一層次。展望未來,Vincent希望作品可以被帶到不同的場所。在法國有些城市雖是文化沙漠,但有許多空間可以處理大規模的VR展示,更期待未來邀請當地全村村民一起來體驗。